關于發布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
一、征集范圍
專題一、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方向1.可再生能源
研究目標:重點突破海上風電場效能提升、新一代高效太陽能光伏電池等關鍵技術,為本市可再生能源發電規模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研究內容:(1)研究大型海上風電場風力機組集群空間陣列布局優化關鍵技術、海上風電場全域高精度產電功率預測集成系統,實現大型海上風電場產電提升4%以上;(2)研究環境友好、高效穩定鈣鈦礦太陽能光伏電池組件關鍵技術、高性能鈣鈦礦薄膜關鍵材料和低成本大面積成膜工藝,實現平方米級鈣鈦礦太陽能光伏電池組件轉換效率達到20%以上。
執行期限:2023年12月1日至2026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2個項目,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300萬元,企業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1:1。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企業
方向2.氫能
研究目標:圍繞氫能技術和產業發展,重點突破低碳制氫、燃料電池用氫等關鍵技術,支撐本市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研究內容:(1)研究高效陰離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關鍵技術,研制20kW級、5000A/m2電流密度的高效陰離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裝置,并完成應用示范驗證;(2)研究基于云端大數據平臺的車用燃料電池健康監測及壽命優化關鍵技術,建立基于實車實時數據的氫燃料電池系統運行壽命和故障特征數據庫及氫燃料電池壽命預測模型,預測結果較實際值誤差≤7%,實現車用氫燃料電池系統壽命≥30000小時。
執行期限:2023年12月1日至2026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2個項目,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300萬元,企業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1:1。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企業
方向3.新型儲能
研究目標:圍繞儲能技術發展趨勢,重點突破全固態電池、鈣基熱化學儲能、高溫熔鹽儲熱等新型儲能關鍵技術,解決風、光等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接入問題。
研究內容:(1)研究硫化物全固態電池材料與關鍵工藝,研制新型硫化物全固態電池,電池電芯單體容量≥10Ah,能量密度≥500Wh/kg;(2)研究基于百微米級鈣基粉體顆粒的熱化學儲能技術,形成儲能效率60%以上、容量10MWh以上的鈣基熱化學儲能示范應用;(3)研究低成本復合高溫熔鹽材料的設計與優化,高溫熔鹽儲熱系統設計集成與安全控制等技術,建成10MWh以上的熔鹽儲熱系統。
執行期限:2023年12月1日至2026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3個項目,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300萬元,企業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1:1。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組織
方向4.新型電力系統
研究目標:圍繞新型電力系統源、網、荷、儲等重點環節,重點突破城市配電網承載力提升、新型配用電系統、重要用戶新型供電系統等技術,支撐提升本市電網的安全韌性和效率。
研究內容:(1)研究面向新型電力系統的城市電網承載力提升技術、城市配電網源網荷儲協同規劃和智能運行管控技術,研制緊湊型低壓柔性互聯裝置、高壓電纜無損健康監測系統等設備,形成配電網承載力提升50%以上的示范應用;(2)研究面向源網荷儲充復雜場景的高效智控新型配用電系統關鍵技術,研制低壓系統高電壓的直流滅弧、臨界負載電流開斷、單極全電壓開斷、零飛弧等保護與控制關鍵設備,并形成示范應用;(3)研究以新能源為增量的城市軌道交通區域化供電系統狀態評估、電力智能調度、電力網絡智能分布式保護與自愈運行等技術,研發基于軌道交通負荷預測模型的智能電力調度仿真平臺,形成新能源滲透率不低于15%的軌交區域化示范應用。
執行期限:2023年12月1日至2026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3個項目,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500萬元,企業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1:1。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企業
專題二、低碳工業及再制造
方向1.低碳鋼鐵化工
研究目標:針對鋼鐵、化工等碳排放重點行業降碳需求,重點突破減碳和能效提升關鍵技術,引領高碳工業綠色低碳發展。
研究內容:(1)研究工業廢氣二氧化碳礦化利用與鋼渣協同耦合反應技術、中水與螯合劑循環再生使用技術,研制新型反應器,在大型鋼鐵園區建成減排量大于1.5噸二氧化碳/噸鋼渣的煉鋼爐渣礦化封存二氧化碳綜合示范;(2)研究化工園區低碳規劃與運營監控數字化技術、二氧化碳合成生物液體燃料技術,研制氫能燃料電池多聯供技術設備,構建化工園區低碳運營數字化平臺,并在大型化工園區建成綜合應用示范。
執行期限:2023年12月1日至2026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2個項目,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500萬元,企業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1:1。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企業
方向2.廢棄物資源化與再制造
研究目標:圍繞廢棄物資源化與再制造,重點突破廢舊太陽能光伏板、退役動力電池、固廢等廢棄物資源化高值循環利用技術,支撐無廢城市建設。
研究內容:(1)研究廢舊太陽能光伏板有價元素精深分離與增值利用關鍵技術,實現太陽能光伏板中有價元素精深分離提純回用、伴生組分深度分離并制備先進功能材料,太陽能光伏板有價元素分離率≥95%,能源金屬回收利用率≥90%,建成≥2000噸/年的太陽能光伏板有價元素及伴生組分分離與利用示范;(2)研究退役動力電池增強控制邏輯設計、電池增容/修復等關鍵技術,實現剩余容量75%-80%的公交退役動力電池容量提升5%以上,形成≥12000KWh的批量示范應用;(3)研究多源固廢資源能源耦合利用關鍵技術,形成多源固廢能源化、資源化利用技術中試驗證及產品檢測能力,建成大型低碳固廢園區綜合示范,實現園區能源產出量提升10%以上,多元廢棄物再利用日處理規模≥1500噸/日。
執行期限:2023年12月1日至2026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
1.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3個項目,企業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1:1。
2.研究內容(1)、(2)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300萬元,研究內容(3)資助額度不超過500萬元。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企業
專題三、新能源汽車
研究目標:面向交通載運裝備綠色低碳發展需求,重點突破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整車、檢測等關鍵技術,支撐本市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
研究內容:(1)研制基于800V高電壓平臺和碳化硅器件的深度耦合電驅動總成,碳化硅電機控制器功率密度≥40kW/L,峰值效率≥99%,電驅動總成峰值功率密度≥2.0kW/kg,最高效率≥93%;(2)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新能源汽車多合一電機控制器性能綜合測試技術,構建基于數字孿生的新能源汽車電機數字檢測平臺,建立負載高動態同步、高精度信號解析等數學模型≥5個,技術驗證合格率≥98%,非對稱測試建模≥5個,實現全自動化驗證數據采集及耐久性分析;(3)研究氫燃料電池公交客車動力系統集成優化、關鍵零部件狀態評估、故障自診斷等技術,研發新一代全功率氫燃料電池公交客車,構建車輛及關鍵零部件故障自診斷及安全預警平臺,實現氫燃料電池、車載供氫系統等關鍵零部件健康狀態評估誤差≤5%,形成區域級智能運營示范。
執行期限:2023年12月1日至2026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
1.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3個項目,企業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1:1。
2.研究內容(1)、(3)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500萬元,研究內容(2)資助額度不超過300萬元。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企業
專題四、低碳建造
研究目標:重點突破建材的綠色制造,以及低碳設計、建設、更新等技術,為建筑和基礎設施的全過程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技術支撐。
研究內容:(1)研究隧道換熱管片的熱-流-固耦合、換熱效率提升、盾構能源隧道建造運營等技術,實現隧道運維能耗較現行節能標準降低75%并開展示范;(2)研究近零碳地面道路設計建造技術,研制道路新型碳捕捉材料,道路清潔能源自給率≥80%、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強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0%;(3)研制屈服強度≥550N/m2、伸長率≥20%的高強度綠色耐候鋼,減少生產過程碳排放20%、較傳統建筑節材40%,形成碳排放減少40%的高性能鋼-混凝土新型建筑結構并應用;(4)研究大型交通樞紐不停運低碳智能提升、交通時空協同組織優化技術,實現樞紐更新后綠色能源占比≥30%、綜合能效提升30%、碳排放降低40%、交通換乘效率提升20%。
執行期限:2023年12月1日至2026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
1.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4個項目,企業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1:1。
2.研究內容(1)、(2)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300萬元,研究內容(3)、(4)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500萬元。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企業
專題五、負碳技術
研究目標:圍繞碳中和愿景下對負碳技術的研發需求,聚焦CCUS技術及生態系統碳匯研究,開展負碳技術創新,支撐我市碳中和目標實現。
研究內容:(1)研究碳氧雙鍵活化、碳碳偶聯等關鍵技術,實現二氧化碳電還原高效高值化利用,完成千噸/年二氧化碳高效電還原制多碳產物技術驗證;(2)研究固碳電池關鍵技術,開發具有強二氧化碳還原催化活性的氣體電極,研制二氧化碳原位能源轉換裝置;(3)研究長江口濱海鹽沼碳匯空間形成機制、未來不同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情景下濱海鹽沼碳匯精細化預測評估技術、長江口濱海鹽沼增匯技術。
執行期限:2023年12月1日至2026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
1.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3個項目,企業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1:1。
2.研究內容(1)資助額度不超過300萬元,研究內容(2)、(3)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200萬元。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組織
二、申報要求
除滿足前述相應條件外,還須遵循以下要求:
1.項目申報單位應當是注冊在本市的法人或非法人組織,具有組織項目實施的相應能力。
2.研究內容已經獲得財政資金支持的,不得重復申報。
3.所有申報單位和項目參與人應遵守科研倫理準則,遵守人類遺傳資源管理相關法規和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相關規定,符合科研誠信管理要求。項目負責人應承諾所提交材料真實性,申報單位應當對申請人的申請資格負責,并對申請材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進行審核,不得提交有涉密內容的項目申請。
4.申報項目若提出回避專家申請的,須在提交項目可行性方案的同時,上傳由申報單位出具公函提出回避專家名單與理由。
5.已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市科委科技計劃在研項目2項及以上者,不得作為項目負責人申報。
6.項目經費預算編制應當真實、合理,符合市科委科技計劃項目經費管理的有關要求。
三、申報方式
1.項目申報采用網上申報方式,無需送交紙質材料。申請人通過“中國上海”門戶網站(http://www.sh.gov.cn)--政務服務--點擊“上海市財政科技投入信息管理平臺”進入申報頁面,或者直接通過域名https://czkj.sheic.org.cn/進入申報頁面:
【初次填寫】使用“一網通辦”登錄(如尚未注冊賬號,請先轉入“一網通辦”注冊賬號頁面完成注冊),進入申報指南頁面,點擊相應的指南專題,進行項目申報;
【繼續填寫】使用“一網通辦”登錄后,繼續該項目的填報。
有關操作可參閱在線幫助。
2.項目網上填報起始時間為2023年9月8日9:00,截止時間(含申報單位網上審核提交)為2023年9月27日16:30。
四、評審方式
采用一輪通訊評審方式。
五、立項公示
上海市科委將向社會公示擬立項項目清單,接受公眾異議。
六、咨詢電話
服務熱線:
021-12345
8008205114(座機)
4008205114(手機)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全部評論(0條)
推薦閱讀
-
- 關于發布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
- 研究目標:重點突破海上風電場效能提升、新一代高效太陽能光伏電池等關鍵技術,為本市可再生能源發電規模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
- 上海市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專項(第一批)項目申報指南
- 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特發布2021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專項(第一批)項目申報指南。
-
- 2021年碳達峰碳中和專項行業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的通知
- 為發揮標準在推進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引領和規范作用,我部編制完成了2021年碳達峰碳中和專項行業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
-
- 湖南省科學技術廳公開征集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需求
- 現面向社會公開征集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需求,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
- 成渝地區開展大氣臭氧觀測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 重慶市沙坪壩區搭載CYDT-1型臭氧探空傳感器的探空氣球開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大氣臭氧觀測。
-
- 碳循環、碳達峰、碳中和——二氧化碳(CO2)的監測方案
- 自然界碳循環的基本過程如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被陸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過生物或地質過程以及人類活動,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氣中。
-
-
- 上海市2021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技術標準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
- 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特發布2021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技術標準項目申報指南。
-
- 官方解讀:《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
- 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中國氣象局、國家林草局等九部門聯合發布《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
-
-
- 關于印發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對環保計量儀器產業有哪些機遇與挑戰?
- 為切實發揮標準對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工業和信息化部依據《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等
-
- 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科學儀器和化學試劑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
- 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根據《上海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十四五”規劃》,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特發布本指南。
-
- 浙江省科技廳開展海洋強省與碳達峰碳中和科技資源調查工作
- 本次科技資源調查主要包括科研單位、研究領域和方向、人才團隊、研發平臺、科技成果和技術攻關等相關情況。
-
- 2021年兩會 熱議“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 應對溫室效應
- 全球變暖是人類的行為造成地球氣候變化的后果。“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構成的自然資源。
①本文由儀器網入駐的作者或注冊的會員撰寫并發布,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儀器網立場。若內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告訴,我們立即通知作者,并馬上刪除。
②凡本網注明"來源:儀器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儀器網,轉載時須經本網同意,并請注明儀器網(www.189-cn.com)。
③本網轉載并注明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④若本站內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告訴,我們馬上修改或刪除。郵箱:hezou_yiqi
參與評論
登錄后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