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P-MS的發展歷史及現狀
Z初的ICP-MS的概念出現在1970年,是源于繼ICP-AES技術快速發展之后而產生的對下一代多元素分析儀器系統的需求。盡管那時ICP-MS沒進入市場,但很明顯,特別是對于地球化學分析來說,基體問題是很嚴重的。
ICP-MS的發展歷史
1974年產出diyi臺ICP商品機:
上世紀60年代末期,采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源的原子光譜技術成為當時應用于微量元素分析的一項非常有前途的技術。1970年人們注意到,使用當時的光譜儀分析巖石樣品中的微量元素遇到高濃度基體(高于30%)時,基體譜線會對微量元素產生明顯的干擾。對富含譜線的基體元素Ca、Al、Fe等來說,產生的干擾尤為嚴重。這種潛在的制約因素存在促使人們尋求其它的多元素微量分析方法,直至1974年才由美國生產出diyi臺商品機,該儀器用于溶液分析。
1974年直流等離子體技術突破:
經過嘗試,認為常壓電流(DC)和射頻(RF)等離子體在應用中顯出這種作用,特別是ICP作為發射源使等離子體中分析物有效電離能夠滿足新一代儀器源的要求。同時也注意到惰性氣體在大氣壓下的電等離子體可能是一個很好的離子源。因此人們采用四極桿質量分析器和通道式離子檢測器開展可行性研究。Gray在1974年完成了直流等離子體技術突破。
1975-1980年ICP與MS結合:
一些項目研究也隨之在美國和加拿大兩國開展,美國研究人員主要采用ICP,而加拿大研究人員采用微波誘導等離子體MIP(1981),后來也改用ICP(1983)。在此期間美、英建立了密切的項目合作關系,共同解決ICP與MS結合時的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
(1)由于ICP高溫射頻場帶來的問題;
(2)高溫等離子體與質譜的接口問題;
(3)如何降低等離子體對地電位問題等。
1981年獲得diyi張ICP譜圖:
而這些問題的集中于必須提供一個樣品入射孔,同時入射孔也要足夠大,以避免在它前面形成一個冷界面層。這就要求孔徑不小于0.2mm,還要改進設備提取氣體能力。1981年Gray在Surrey實驗室設計完成了ICP源上所預期性能的設備,獲得了diyi張ICP譜圖(Gray,1982;Date和Gray,1983a;Gray和Date,1983;Gray,1986a)。
1984年實驗室首次安裝ICP-MS:
1983年英國VG公司與加拿大Sciex公司率先推出世界上diyi臺ICP-MS。1984年在用戶實驗室才首次安裝ICP-MS。在此以后ICP-MS在化學分析中廣泛應用開來。
ICP-MS發展現狀
現在ICP-MS已在地質、環境、醫學、材料、石油化工等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在核工業中,ICP-MS的應用也得到了不斷地深化。在20世紀80年代ICP-M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儀器分析特點的討論、潛力的發掘以及一些簡單樣品的分析上,隨著應用的深入和被分析樣品的復雜化,90年代ICP-MS一方面被用來完成極為困難的分析任務,其樣品處理和進樣裝置常常需要作特別的考慮和設計,甚至整個ICP-MS都需改裝,而在另一方面,作為快速、簡便、有力的分析工具,ICP-MS正逐漸應用到生產或其它研究的例行分析中,每天可測量數百個樣品,提供大量的數據。
就ICP-MS本身而言,以扇形磁鐵代替四極桿形成HR-ICP-MS的技術已經成熟并實現了商業化,這種高分辨率的能力在許多應用領域中都是很有價值的。以多接收檢測器代替單接收檢測器也是ICP-MS發展的趨勢,尤其是對同位素比值精密分析來說這是極為必要的。ICP-MS的操作軟件將越來越易于操作且功能將越來越強大,整個ICP-MS的自動化程度會不斷提高。以飛行時間為質量分析器的ICP-MS現在已經由LECO和GBC公司實現了商品化。
在所有ICP-MS技術的發展和改進中,進樣及聯用技術始終是其Z為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盡管諸如HPLC、IC、FI、ETV、LA等樣品處理和進樣裝置已經實現了商業化并可很容易地與ICP-MS進行耦合,但這方面的研究和應用仍將是今后ICP-MS發展的ZD。FI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在線自動化的樣品預處理技術,并使多種分析技術的在線聯機檢測成為可能,這對核工業中中、強放射性的樣品分析來說往往是至關重要的。隨著人們對生物學、核工業等領域中元素的存在形態日益重視,色譜與ICP-MS的聯用技術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應用。
全部評論(0條)
推薦閱讀
-
- ICP-MS的發展歷史及現狀
- 最初的ICP-MS的概念出現在1970年,是源于繼ICP-AES技術快速發展之后而產生的對下一代多元素分析儀器系統的需求。
-
- 血細胞分析儀發展歷史|現狀
- 血細胞分析儀是醫院臨床檢驗應用非常廣泛的儀器之一,隨著近幾年計算機技術的日新月異的發展,血細胞分析的技術也從三分群轉向五分群,從二維空間進而轉向三維空間。
-
- 掃描隧道顯微鏡的發展歷史|現狀
- 掃描隧道顯微鏡的誕生是電子顯微技術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標志著人類在微觀領域的認識方面又跨越了一個新的起點,對化學、物理、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等學科的許多領域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
- 光纖激光器發展歷史|現狀|趨勢
- 光纖激光器推動了現代社會各個領域的極速發展,其應用范圍廣泛,當前軍事領域、工業領域、醫療領域等多個行業都已經應用了光纖激光器相關研究成果,并且實現了行業的發展。
-
- 生化分析儀的發展歷史|現狀|趨勢
- 生化分析儀又叫生化儀,屬于臨床診斷分析儀范疇,是用于檢測人體肝功、腎功、血糖、血脂、心肌酶和離子等檢測項目的檢驗設備,一般采用靜脈血為檢測樣本,通過對以上項目的檢測來判斷人體潛在疾病。
-
- 手術顯微鏡的發展歷史|現狀|趨勢
- 手術顯微鏡屬于體視顯微鏡的一種,主要用于手術監視、采集手術視頻及圖像、示教等。當手術顯微鏡主物鏡對物體成像后,分光棱鏡將光束分導入雙目鏡筒。雙目鏡筒按體視角放置,所以在雙眼觀察下就形成了立體圖像。
-
- 超聲成像系統的發展歷史|現狀|趨勢
- 超聲成像系統是運用超聲波的物理特性、成像原理以及人體組織器官的特征和臨床醫學基礎知識,通過觀察人體組織、器官形態和功能變化的聲像表現,探討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從而達到診斷與zhi療疾病的目的的儀器。
-
- 光隔離器的發展歷史|現狀|展望
- 光隔離器是一種只允許單向光通過的無源光器件,其工作原理是基于法拉第旋轉的非互易性。通過光纖回波反射的光能夠被光隔離器很好的隔離。光隔離器主要利用磁光晶體的法拉第效應。
-
- LED光源的發展歷史|現狀|前景
- LED光源具有非常突出的優點,LED光源的發展不僅對照明和半導體產業具有戰略帶動作用,而且還會引發家電、汽車、手機等一系列終端消費品的技術變革。
-
- 氣相色譜儀的發展歷史及發展趨勢
- 自1952年世界上第一次創建實用氣液色譜法以來,在短短幾十年間,氣相色譜儀作為現代分析檢測儀器的代表,已發展成為一個有相當生產規模的產業,并形成了具有相當豐富的檢測技術知識的學料。
-
- 除濕機的發展現狀
- 除濕機市場需求量小,生產規模也比較小,沒有突出的品牌企業,除濕機在我國的發展也比較緩慢。那么為何會出現這種現狀?今天我們就為大家分析除濕機的市場現狀,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
- 沖擊試驗機的發展現狀
- 沖擊試驗機按沖擊方式可分為落錘式、擺錘式和迥轉圓盤式沖擊試驗機,按受力狀態則可分為彎曲沖擊、拉伸沖擊和扭轉沖擊試驗機。現將沖擊試驗機的生產發展情況和今后趨勢分述如下:
-
- 微生物檢測儀的發展現狀
- 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人們開始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并且國家在推動食品安全以及醫療服務水平提高,而微生物檢測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么微生物檢測儀發展現狀會是怎么樣的呢?
-
- 培養箱的發展現狀
- 我國制造培養箱的歷史也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在世界培養箱市場的中低端我們占有一席之地。培養箱適用于環境保護、衛生防疫、藥檢、農畜、水產等研究、院校、生產部門。
-
- 生物反應器發展現狀
- 生物反應器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能夠在生物工程領域中進行應用的裝置,它的主要用途是進行組織培養或對組織運動進行模擬,生物反應器因自身所具備的多樣化功能,在諸多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
-
- 水浴鍋的發展歷史
- 水浴鍋是實驗室常用的恒溫設備,水浴鍋的液體介質是水。水浴鍋的原理其實也是非常簡單,用“水浴”來加熱東西,不但傳熱緩和均勻,而且也不會使被加熱的物質著火或燒焦。
-
- 體視顯微鏡的發展歷史
- 體視顯微鏡又稱“立體顯微鏡”或“解剖鏡”,是一種具有正像立體感的目視儀器,被廣泛地應用于生物學、醫學、農林、工業及海洋生物各部門。
-
- 電阻爐的發展歷史
- 電阻爐是利用電流使爐內電熱元件或加熱介質發熱,從而對工件或物料加熱的工業爐。它是利用電流通過電阻材料發生熱能的加熱爐。
-
- 天文望遠鏡的發展歷史
- 天文望遠鏡是觀測天體的重要工具,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天文望遠鏡的誕生和發展,就沒有現代天文學。隨著天文望遠鏡在各方面性能的改進和提高,天文學也正經歷著巨大的飛躍,迅速推進著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
- 激光器的發展歷史
- 激光器的發明是20世紀科學技術的一項重大成就。它使人們終于有能力駕駛尺度極小、數量極大、運動極混亂的分子和原子的發光過程,從而獲得產生、放大相干的紅外線、可見光線和紫外線的能力。
①本文由儀器網入駐的作者或注冊的會員撰寫并發布,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儀器網立場。若內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告訴,我們立即通知作者,并馬上刪除。
②凡本網注明"來源:儀器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儀器網,轉載時須經本網同意,并請注明儀器網(www.189-cn.com)。
③本網轉載并注明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④若本站內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告訴,我們馬上修改或刪除。郵箱:hezou_yiqi
參與評論
登錄后參與評論